超一半年轻人说不出九一八真相2025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。
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密谋三年,关东军1.9万人吞并东北三省。
四个月时间,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。
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阴谋,比你想象的更精密。
精心布局的军事阴谋板垣征四郎表示满蒙问题不能以外交手段了结,要以武力驱逐张学良。
这个在日军中素有"板垣之胆"称号的关东军高级参谋,早已将东北视为囊中物。
板垣征四郎在与石原莞尔进行了多次密谋后,组织了横跨中国东北三省的"参谋旅行"。
板垣征四郎
展开剩余91%这些所谓的"旅行",实质上是对东北地区的全面军事侦察。
石原莞尔作为作战主任,制定了详细的《攻沈要领》。
两人分工明确,板垣负责整体策划,石原负责作战细节。
关东军的野心并非一日之功。
关东军参谋、作战主任石原莞尔等对"满洲"北部进行考察后,提出了《扭转国运之根本国策满蒙问题解决方案》以及《关东军领有满蒙计划》。
石原莞尔
这些文件系统阐述了侵略东北的完整计划。
时机的选择同样精确计算。
中原大战爆发后,张学良于9月率领其主力进入山海关,支持蒋介石中央军,关外防备空虚。
东北军主力南下,留守部队兵力薄弱,给了关东军绝佳的行动窗口。
陆军大臣南次郎秘密组织了一次"五课长会议",经过反复讨论,于6月19日制定了《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》。
南次郎
这个由陆军省军事课长、人事课长、参谋本部编制课长等核心人员参与的秘密会议,为九一八事变提供了最高层的政策支持。
板垣和石原的合作堪称天衣无缝。
板垣负责政治层面的协调和事后的政权建设,石原专注于军事行动的具体实施。
两人的分工让这场阴谋具备了政治合法性和军事可行性的双重保障。
关东军还精心设计了舆论造势。
日本关东军发动"九·一八"事变之前,日本《每日新闻》连发30多篇社论,配合石原莞尔"满蒙生命线"理论,为日本社会接受即将发生的事变做好思想准备。
媒体配合军方行动,营造了侵略的"正当性"。
柳条湖的爆炸与北大营的枪声九月十八日夜,沈阳城外的柳条湖畔响起爆炸声。
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条湖附近,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,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。
这段被炸的铁路轻微损坏,次日火车依然正常通过,暴露了日军自导自演的事实。
关东军将北大营南约800米的一段南满铁路路轨炸毁,并以三具身着东北军军服的尸体布置假现场,以此诬蔑中国军队破坏铁路。
日军不仅炸毁铁路,还精心布置了假现场,三具穿着东北军军服的尸体成为栽赃的"证据"。
爆炸声刚落,关东军的攻击立即开始。
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。
这种几乎同步的行动时机,充分说明了整个事件的预谋性质。
当晚十点,关东军炮轰国军东北驻地"北大营"。
炮火轰鸣中,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面临突然袭击。
日军炮火轰击北大营三小时后,有准备的日军步兵冲进北大营。
日军左胳膊以白布条为记号。
兵力对比极其悬殊。
北大营驻守着8000名装备完善的东北军,而进攻的日军只有约700人。
按照正常的军事常识,这样的兵力对比下,防守方应该具有绝对优势。
关东军的行动展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预谋性。
从爆炸到进攻,从布置现场到媒体配合,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。
这种军事行动的精确性和政治宣传的配合度,显示出日军高层对这次事变的全盘掌控。
夜色中的枪声和炮火,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。
柳条湖的爆炸声虽然不大,但它引发的连锁反应却震撼了整个世界。
张学良的艰难抉择九月十八日夜,张学良在北平。
当日张学良听完一个电话之后,饭未吃完就离席,原来电话是报告日军突袭沈阳。
这通改变历史进程的电话,让正在用餐的张学良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,张学良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。
驻沈阳东北军多次向北平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报告遭到日军袭击,张学良亲自多次对东北军部将领下令"不抵抗"与"不正面冲突",并撤至山海关内。
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,命令东北军"不准抵抗,不准动,把枪放到库房里,挺着死,大家成仁,为国牺牲"。
这道命令的内容充满了矛盾色彩:要求士兵既不抵抗,又要"成仁牺牲"。
第二天,张学良在协和医院接受记者采访时重申了这一立场。
张学良在北平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:
"吾早下令我部士兵,对日兵挑衅,不得抵抗。故北大营我军,早令收缴军械,存于库房"。兵力对比的悬殊让这一决定显得更加令人困惑。
北大营的8000名守军被只有700名左右的日军一个大队击溃。
在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,东北军选择了撤退。
张学良的判断基于复杂的政治考量。
张学良在军政会议上就说,"如以一时之愤,进行抵抗,必孤军作战,后援不继,其结果有可能全军玉碎。
故今日之计,只有严格约束士兵,暂时避免冲突"。
这位年轻的东北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他需要在民族尊严和现实政治之间做出选择,他恐惧日本军事实力,迷信国联调停,对币原外交心存幻想,这是当时南京政府和东北当局处理外患时共同的错误。
张学良的决策并非孤立行为,而是当时中国政治精英普遍心态的反映。
不抵抗命令的执行效果立竿见影。
东北军部队迅速撤离,日军几乎没有遭到有效阻击就占领了关键阵地。
这种"克制"却给了侵略者更大的野心和更多的时间。
四个月内的全面沦陷沈阳的陷落只是开始。
9月19日,日军占领沈阳,接着分兵进占辽宁其他地区及吉林省、黑龙江省,至1932年2月占领东北全境。
从第一声枪响到整个东北沦陷,时间跨度仅仅四个多月。
关东军的推进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。
他们不仅要占领城市,还要控制交通要道、工业设施和政治机构。
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占领,显示出日军准备的充分和行动的高效。
东北军的撤退为日军扫清了道路。
没有有组织的抵抗,关东军可以集中兵力攻占重点目标,然后迅速分散控制广大地区。
这种"不抵抗"政策的连锁反应,远超过决策者的预期。
占领的同时,日军开始建立政治统治。
九一八事变后,板垣征四郎任沈阳特务机关长、伪满洲国军政最高顾问。
军事占领迅速转化为政治控制,板垣征四郎从幕后策划变成了公开的殖民统治。
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、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东北三省,成为日本帝国版图的一部分。
这片富饶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煤炭、铁矿和森林资源,还有发达的工业基础,对日本的战争准备具有战略意义。
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殖民统治的制度化。
溥仪被扶植为傀儡皇帝,日本人控制了所有关键部门。
这个政权的建立,给日本侵略行为披上了"合法"外衣。
东北沦陷的影响远超地理范围。
它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资源产地,还为日本后续的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资源支撑。
四个月的沦陷过程,暴露了中国军事和政治体系的深层问题。
技术装备的落后、指挥系统的混乱、政治决策的犹豫,所有这些因素汇集起来,造成了这场民族灾难。
历史的教训深刻而沉重。
当侵略者精心策划阴谋时,被侵略者的软弱和犹豫只会助长其野心。
九一八事变不仅改变了东北的命运2025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,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。
参考信息: 九一八事变祸首板垣征四郎·中国军网·2015年8月13日 万封密电还原日本发动九一八脚本·党史学习教育官网·2017年9月19日 张学良视野下的九一八事变·新浪财经·2024年9月18日发布于:河南省华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